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吕拉昌教授及中心成员参加双碳目标引领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研讨会暨2021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年会

        2021918-19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双碳目标引领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研讨会暨2021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双碳目标引领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会议设大会学术报告及4个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开发区协会、中科院、首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专家作大会报告。中心主任吕拉昌教授,应邀作大会报告,研究中心6位成员分别在分论坛作报告。此次会议B站直播3200多人,腾讯会议353人,华东师大现场70多人参加或聆听了会议。

        吕拉昌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创新-产业-环境耦合范式及机理”,从创新产业环境耦合范式问题的提出、创新产业环境耦合范式的内涵与特征、创新产业环境耦合机理研究的科学问题方面阐释了创新产业环境耦合范式,强调创新产业环境系统耦合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自组织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重要内核,是新时代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

        博士生辛晓华以“多尺度视角下中国绿色创新的空间格局研究——基于中国337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实证分析”为题,在科技创新与低碳发展分论坛作报告,基于2000-2019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专利数据,从不同尺度对中国绿色创新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绿色创新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该论文获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博士生赵彩云以“以知识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和创业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6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实证分析”为题,在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分论坛报告,以中国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采用Pena Distance IndexDP2)方法进行评估,探讨以知识为基础的城市发展与创业的关系。

        博士生赵雅楠以“跨境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以深港跨境地区为例”为题,在技术关联与区域发展分论坛报告,从共同的目标、关系邻近、创新生态环境融通和优势互补四个维度构建了跨境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并以深圳香港跨境地区为例进行评估,分析了提出的跨境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硕士生于英杰硕士以“中国城市知识创新职能的评价——以中国18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为题,在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分论坛报告,提出了知识创新职能的概念、知识创新职能体系特征,从职能规模、职能活力、职能强度、职能尺度四方面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知识创新职能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

        硕士生马铭晨以“风险投资影响城市技术创新实证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中介作用”为题,在技术关联与区域发展分论坛报告,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效应视角,研究风险投资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运用中国30个代表性创新城市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风险投资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硕士生冉丹以“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基于‘本地-邻地’效应视角”为题,在科技创新与低碳发展分论坛作报告,基于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在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二者空间关联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规制对本地、邻地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状况及其影响机理。